【讀後感】《14歲,明日的課表》
原本期待會是那種看完之後發現新事實,接著馬上看第二遍就會發現更多細節的故事,但這本書並不是那種類型的小說。
並不是說這本書不值得看第二遍,但立刻看第二遍可能不會增加多少收穫,因為它是那種會隨著讀者經歷事情變多,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更多體悟的類型。
故事的主角大多是14歲的中學生。在這個被視為「中二」的年紀,他們的想法會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也會經由和大人在對話中的碰撞,產生更多新的想法。
作者鈴木露莉佳寫下這本書的時候同樣也是14歲,所以她能夠描寫出真正的14歲學生會有的想法,或許可說是理所當然。
然而,並不理所當然的地方在於,她同時也能非常自然的切換成大人的思考模式,說出大多14歲學生可能還沒辦法體會的道理。
大部分的作者,除了描寫自己目前所有體悟中最成熟的想法,在描寫較為不成熟的想法時,大多會因為已經忘記當時的感受,而把那個世代的角色描寫得過於幼稚。就像不常接觸孩子的大人,可能會以為小學生真的什麼都不懂,甚至以為跟他們講話都要使用疊字,卻不知道,那個歲數的孩子,其實比他們想像的要懂得多。(當然有時是真的忘記自己在那個歲數懂多少,有時則是世代接觸的資訊多寡所影響,這個先不論。)
有時也會有反過來的情況。透過閱讀懂得很多的孩子把成人想得太聰明,結果寫出了一個成人看了會覺得「這世界的成人都是天才嗎?」的世界。
鈴木露莉佳能夠如此順暢的描寫出兩邊的想法,或許是有頻繁接觸這兩方人吧。我想,這需要在成熟認知這個世界的同時,又一直待在能接觸到年輕想法的地方,這樣的人才有辦法寫出這樣的文字吧。
不過,雖然成熟與年輕的想法描寫令人驚艷,但她的角色之間差異化其實不是特別大。讀完之後,或許可以從故事去回推該故事主角的想法,但直接講出角色姓名,再叫我講出他的個性,我可能無法連結。
也就是說,她的角色比較像是「因為處在那個情境,所以會有那樣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因為他是那樣的個性,所以有那種思考方式」。
雖說比較有個性的角色也是有,但在整本書中,還是算少數。
描寫之外,我很喜歡《14歲,明日的課表》中,連接各個故事的方式。看目錄,還以為總共是七個故事,沒想到其實有八個!
具體內容我就不劇透了,親自去體會吧!
題外話,雖然裡面的好幾個故事我都挺喜歡的,但最後一個故事對持續創作卻沒有得到任何成果的人殺傷力真的有點大。我看了之後緩了三天才有辦法提筆開始寫這本書的讀後感啊⋯⋯。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下任何隻字片語♥︎